为了抛出这一话题,还是先梳理一下当代中国书坛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书协成立以前,对于一个书法家的认同,相对而言,是综合式的认同,强调“书如其人”,那个时代书法家首先是一个学人,饱读诗书,甚至在某方面成就相当突出,然后才是一个书法家。而成为一个书法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拥有良好的师承,并得老师的提携,二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同行的认知。三是诗书自娱,偶然机会名震书坛,如林散之。那个进代的书家大多淡泊名利,因此有很多隐于野、隐于市的高人,因此当时书法的“民间性”特征是相当明显的。
中国书协成立以后,初期依然秉承了“德高望重”的古训,书协主席团和理事都是书坛名宿,如启功、沙孟海等。大概到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展览为主体书法运动开始大兴,中原书风、小行草书风、广西现象、新古典主义风起云涌,书坛一片“繁荣”,书法的“官办”色彩十分明显,中国书协差不多就是中国书坛的代名词。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书协人事变迁,刘正成下野,王镛、石开等退出中国书协,中国书法院、国际书协相继成立。特别是中国书法院开坛讲学,笼络了一批当代书坛精英,在举办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后,高举学术旗帜,相继推进渊源流变二王书风展、简帛书风研究展、全国百名中青年书法展等,虽然不是一呼百应,但影响亦相当广泛。加上西泠印社、各大院校、民间社团等力量崛起,在当代中国书坛,中国书协不再一枝独放,而是花开几枝。
民间社团作为一枝新生力量,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西泠印社最初也是一个民间社团。当代书法民间社团早一些的当属北京的小刀会和广西的细柳营。随着书法网络的兴起,一些地域和跨地域民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如惠文书社、永和书社、五月书会、清荷雅集、深南道等。在广西,除了细柳营以外,成立较早的还有荔子林、清水湾、黑旗军等,近几年的墨玩十二、星期六墨点等也相当活跃。
民间社团之所以活跃,究其因素,大概有五方面:一是理念接近,目标一致。书法理念相当比较接近,对书法的想法及认识相当,即所谓志同道合,物以类聚;二是身份平等,进退自由。社团成员有官有民、有文有商,无论来自哪人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在社团内部人人平等,没有领导,最多推举执事,进社自愿,退社自由;三是相互砥砺,共同提高。经常假借喝酒、笔会、茶事等形式,对作品进行批评。甚至通过某一个专题,大家从理论、临摹、创作等方面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四是费用AA,大事共谋。以荔子林为例,成员每年交年费,用于活动运转。但是书友之间交流所产生餐费一般实行AA制。对于重大活动,执事提出,集体讨论决策。重大活动的费用,除了自筹外,发挥成员的各自优势,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五是活动展示,形式多样。如定期或不定期展览,整体形象展示。对于社团而言,展览和出作品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社团一个期的成果展示,也是检验大家对书法学习的成果。考虑到经费等因素,社团除了实物展外,经常使用网络展、交流展等形式,展览能大能小,能简能丰。
从近几年书坛活动看,与民间社团的发展和壮大功不可没。有的地方,一个书法民间社团的展览比当地书协组织的展览影响还要大。试想,如果抹掉书法民间社团的活动,很多地方的书法活动则可有“苍白”二字来形容。民间社团发展看,除了社团自己活动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外,对民间社团活动的宣传和组织,一些有见识的媒体也开始介入,中国书法网曾组织一系列民间社团网络展,《书法报》经常刊发“民间社团”专版,书法网曾组织“团结就是力量——中国民间书法社团专题展”,《书法杂志》还把一些民间社团列入学术支持单位。当然民间社团的发展也面临不少困惑,主要体现在,一些民间社团主要成员成员成家后,社团的凝聚力不在;民间社团相对散漫,活动的持续性相对较差等等。
书法作为一门来自民间的艺术、一种小我艺术,回归于民间、回归自我,我想才是书法魅力意义所在。在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取消画院、取消美协,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民间书法社团是否代表当代书坛的前进方向,我只是抛出了一个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