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象’对建构“八桂书风”的借鉴意义 |
发布者:苏振羽 阅读:2051次 发布时间:2010-10-25 |
“广西现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轰动中国书坛的一个书法现象。它以陈国斌,张羽翔为代表的广西书法人(以“细柳营”为代表),通过科学的训练,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上,一举夺得十个获奖席位中的四席。如此优异的成绩在广西乃至全国的书法展赛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它为世人提供了”通过科学的笔墨技法训练,数年内可以达到较高的创作水平的可能性”的范例。一晃过去十几年,“广西现象”的光环已逐渐褪去,然而在广西构建“八桂书风”宏伟蓝图的大背景下,生于本土成于本土的“广西现象”,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在书法的展厅时代,“细柳营”无疑是成功的。它紧紧地把握展览的脉搏,在字法、空间、章法的处理上,色彩的拼接、仿古做旧和巨幅的运用上,都与时代的审美需求同行。任何艺术都具有时代性。脱离时代特征而存在的艺术几乎是不存在的。当低矮的瓦房代之以林立的摩天大楼,当尘土飞扬的小道代之以相互交错的立交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视野被放大了数倍,眼中几十层的高楼,不再使人新奇,书法也就顺理成章地由书斋把玩的尺牍变身为丈二巨幅,走进空旷的展厅,走进被放大了数倍的人们的视野。 曾有人在《广西书法网》激辩过:八桂书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书风?有没有其实际的表现形式?提出打造八桂书风文化品牌具有实际意义吗?当然,最终并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若简单的将某一地域书风用只言片语加以概括,诸如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江南园林景致的清丽婉约;或是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残碑断碣、晋韵、唐法、宋意、或是明清诸家中选取一面,加以改造,打上地域烙印,其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千人一面,难以打开百花齐放的局面,而最终走向衰亡。这对打造八桂书风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展中,广西的四位获奖作者,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强烈地刺激评委们的眼球,除了染色、做旧、拼接等新潮的包装外,风格迥异当然是虏获评委“芳心”的决定性因素。同样来自广西,同样来自一个训练班,理所当然会有相似的课程安排和训练量。在诸多相似之中,却可以出现面目大相径庭,且在所选取创作的书体及表现形式均达到了具有“代表性”的高度,便可以推断其“博涉多优”了。 在与“细柳营”的作者们交流中得知,他们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都会针对各种书体及其特定的表现形式进行剖析,经临摹、创作并达到升华。暂且勿论你对该书体的喜好与否,或是该风格是否符合你个人的精神气质,你是否有意将该书体作为你日后创作的主攻方向。在训练中首要强调的是:你的手上功夫,有能力表现该书体(某碑某帖)的意境吗?这里强调的便是一个创作能力的问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表现经典,便只能亦步亦趋,在低层次的行列中徘徊了。 时至今日,虽然“广西现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当年的作者们依旧扮演着“书坛翘楚”的角色,继续影响着新一代书法人的审美情趣。经过多年的积淀,经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作者们其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技法越发娴熟,线条语言愈加丰富。观其作品,有人不禁会问:“他们浸淫历代经典,其风格究竟是什么?”试以张羽翔为例。在”广西现象“如日中天的20世纪九十年代,张羽翔令书坛注目和震惊的新理异态表现在,他以形式构成分析法,解析二王经典,并引入魏晋敦煌民间残纸意趣,由粗放的笔触和构成性结构来诠解二王元典,使人们在看惯了赵董帖学的甜腻与沈尹默帖学的僵滞之后,眼前一亮,于其不衫不履中感受到一种陌生化的二王韵致。(姜寿田《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批评——张羽翔》) 近年在《中国书法网.张三日课》中,张羽翔以康有为、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等近现代诸家面目出现,其线条语言也趋于统一。“在没有足够深厚的积淀下形成的风格既是习气”,由此可见张羽翔的“野心”了。 在博涉经典之后,选取自己最得意的一面,公诸于世,既是风格。王羲之所谓的风格是什么?“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从字面上无法去具体阐释,米元章都乎之“是何等语”。而观其代表作,《初月帖》流动深厚,《快雪时晴帖》端庄儒雅,《平安帖》清雅洒脱,《忧悬帖》侧锋取势,厚重饱满不一而足。不是风格不统一,而是表现手法多样。较之八桂书风的打造,刚刚起步之时便论及风格与定位,未免为时尚早。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经典碑帖铺天盖地的时代,确实给当代书家深入经典提供了便利。在岭南钟灵毓秀的大好山川下,烙上苏东坡、黄山谷、米南宫、康南海等大师足迹的八桂大地,究竟能滋养出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我们将拭目以待。 黄宾虹先生画论谓: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此画诀适用于中国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书法创作中,贵在深入经典,而又能入古出新,遗貌取神,融入自身的精神气质,树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即所谓“绝似又绝不似”也。自唐贞观以来,临、摹《兰亭序》而能名世者不下百本,其中不乏褚摹兰亭本、定武兰亭本、赵孟頫临本等高山仰止的佳构。这些传世经典,无不是在深得右军神髓的前提下天才的、创造性的艺术结晶,绝非是复制经典。 作为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艺术,书法是植根于五千年的人文精神之中的,浓缩着千百年来国人对草木、虫鱼、鸟兽、山川、日月等大千世界的审美认识。经过笔墨的提炼加工而表现出来的。然而,因地域生活习惯,个人阅历、修养、气质的不同,使得中国书法史呈现出流派繁复、异彩纷呈的局面。这种线条的运动状态和空间组合形态,一方面要承载着五千年来对“美”的认识的共通性,又担负着表现个人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使命。因此,所谓的创新,理所当然是植根于传统,在传统中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用于表现自我的。当今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所谓“书法作品”,加入了作者自己对汉字的臆想性认识,或将草木虫鱼等具体形象生硬地与汉字拼凑,或是无病呻吟,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进而哗众取宠,出发点本身就脱离了承载人文精神的初衷,是否是在表现“自我”的思想意识,就可想而知了。 在细柳营的日常训练中,作者们最关注的自然是把握古代经典的用意,通过笔墨传达的艺术气息,并加以改造,经过夸张、重组等表现手段实现创新,出于古人又与古人拉开距离,避免了跳不出古人窠臼的难题。 在“细柳营”的临创训练中,可略知其一二:冯华春选取宋代米芾《戎薛帖》(行书)作范本,认为书法艺术的传统惯性之外,能发现一种“表现的可能性”中重组自己的作品。——黄文斌选取唐虞世南《临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为范本,并对虞临、褚摹、冯摹三本进行比较,观察到三家法帖由于各自用笔和字形、字势的改变,原作的空间关系被破坏,因此获得了“空间的重组尤为重要”的启示,大胆地进行表现性阐释——(摘自陈国斌《细柳营书法系丛书.前言》)。 深入古人是深入书法堂奥的不二法门。任何地域书风的打造,辽宁小草风,河南明清调、海派书风、三晋书风等无一不是入古出新的。脱离了传统,书法便成了无本之木。同时,死抱传统不放,在古人的光换下亦步亦趋,书法艺术则会停滞不前。张羽翔先生形式分解训练(在此不再赘述)理论使人们以新的视角阐释经典,这是西方哲学、解剖学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 书法是几千年来人民创造的,历代书法家不过是将其编排整理(当然是天才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管甲骨、钟鼎、竹简、木牍、法帖、碑版、墓志、砖瓦等都是同样借鉴,我们充分使用这些资源,诚然,除此之外,书法也需要美学、哲学、科学、文学的关怀和支持,才能在现代进程中发展。(陈国斌《细柳营系列丛书。前言》) 只有深入古人,挖掘技法上的共通性,整合其他门类学科的共通性,融合广西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清秀中显灵气,洒脱中见精神,厚实中见禀性,严谨中显旋律(潘琦《八桂书风初探》),才是打造八桂书风的出路。 细柳营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并不是广西本土书法长期孕育的结果。经过六七十年代那一漫长的文化沙漠期,国人心目中对民族文化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南宁的书法夜校更是人山人海,其架势绝不亚于今天追星的粉丝。经过文化的断层,人们已经无法辨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工整的一撇一捺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仅此而已。 90代初,刚从中国美院进修和读书法本科专业回到南宁的陈国斌、张羽翔,看到广西区内的群众性书法热潮中,众多的书法爱好者由于采用传统的习书方法,收效甚微,总在低水平的层次中徘徊,出不了高水平的书法人才。于是,下决心把专业的训练方法,带入群众性书法热潮,引导群众学书的走向。(石锋《从书法发展基础看当代书法家的转型——兼谈“广西现象”》) 广西现象所获得的辉煌,绝非是偶然的,同时也绝非是如素师“结庐三十载、秃笔成军、漆盘为穿”式的苦心修炼所致。中国美术学院的理论教学,让书法从传统的点划积累,走向了黑白视觉艺术的演绎。张、陈二人经过美院独特的经典教学,从新的视角阐释了古代经典的“内美” ,加之其深刻研习并领悟其教学的精神内核,使东方用于传达人文气质的抽象艺术与西方三维空间的分解剖析结合并发挥了速效作用。 这种传统与现代二元融合的开放教学模式使张羽翔具有了跨中西观念视阈。(姜寿田《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批评——张羽翔》) 在历代人文荟萃的江南,笔墨的千年积淀加上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势必会使这一艺术发生时代的变革,广西现象正是借助这一历史机缘在文化大解放的时代取得成就的。 八桂书风的打造,同样绝非是空穴来风的设想。改革开放三十年,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展览赛事、名家笔会、名迹拍卖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治氛围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繁荣提出了导向型意见。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文化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看到,在网络、媒体、新闻出版高度发达的时代,交流的频繁使得人们的视野无限扩大,展厅里的风格也趋于雷同。这无疑是挖掘地域书风的机遇。然而,广西现象的成就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打造不出地域特色的,必须在与国内先进艺术理念充分融合,博采众长之后再次筛选鉴别作出定位的。近年来,在打造八桂书风的过程中,广西文联、广西书协相继举办了“八桂书法晋京展”、“广西江西书法联展”等活动,向世人展示了广西书法的现状,和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省份进行了交流,发现了赞哦及的缺点和不足,接受了外来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对八桂书风的打造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打造“八桂书风”旨在组织和动员广西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传统书法艺术,大胆进行书法艺术创新,使中华书法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为中华书法艺术增色添彩,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潘琦《八桂书风初探》)广西现象的成就为八桂书风这一本土地域书风的打造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当在前人的经验中加以探索,铸造广西书法新的辉煌。 关键词:广西现象 细柳营 八桂书风 博渉经典 入古出新 走出去引进来 2010年广西第二届“八桂书风”书学研讨会入选论文 |
|